分工不設限

 

前言

去年一些巧合, 跟團隊幾個人接手一個案子, 這個案子原本算是服務客戶特定需求的 POC, 但由於客戶愈來愈依賴這個工具, 因此交到我們手上.

PS. 在我加入之前, 已經有人辛苦耕耘了好一陣子. 不過也因緣際會離開這個案子. 一個案子要成功, 從來不是誰可以獨立勝任. 享受合作的當下, 同時也要記得這是很多默默付出的人辛勞的結果, 而非甚麼簡單的水到渠成.. 

挑戰

  1. 技術背景不同
    1. 案子用到的技術是 NodeJS, Angular, MongoDB
    2. 成員技術背景是 Java, Cassandra
  2. 需求大: 要把 MongoDB 換成 PostgreSQL
  3. 技術債: 由於是個 POC 的案子, 所以程式結構沒有特別維護, 整組就是典型的 callback hell, 經常性的 callback 到第四第五層
  4. 沒有統一的 build flow: 原本交付的方式就是從某個工程師的電腦打包出一個 image 給客戶安裝, 在 POC 也還合理, 但要產品化就無法接受了
  5. 概括承受 bug, 當前客戶在用的系統如果遇到問題, 就需要與 technical support, customer support 一起討論與解決問題

接受挑戰

初期

  1. Study: 由於技術不熟悉, 所以大家還是花時間學一下 NodeJS, Angular, MongoDB.
  2. List features: 一起把功能使用一番, 列出來

規劃

Thread-1-1: 換資料庫

  1. 一開始我們把所有的 table 列出來, 想要"縱切"來分開發方式. 也就是一個 table 一個 table 的把程式從面對 MongoDB 改為面對 PostgreSQL
  2. 做一段時間後, 深感部分 Data Access layer 面對 MongoDB, 部分面對 PostgreSQL, 常常碰到一些因為資料不一致出現的錯誤.
    這種錯誤讓人無法確認現在的開發是好了沒有, 所以我就決定開始衝刺把所有的 Data Access Layer 通通轉成面對 PostgreSQL, 而不理會功能是否損毀.
  3. 同時間, 另一個成員深受 callback hell 的困擾, 因此在討論後, 開始大幅度的將 callback hell 改為 controller -> service -> dao 這樣的三層式架構

Thread-1-2: build script

團隊內的大神基於興趣, 接手了 build flow 的規劃. 將原本由工程師在自己電腦上 build image 的方式, 轉為
  1. 準備 docker 環境
  2. 在 docker 內準備好 CentOS, PostgreSQL, NodeJS, Angular 的環境
  3. 安裝好後 build 出客戶需要的 vmware image
  4. 準備 CLI 讓客戶裝好 image 後, console 上能跳出 setup 的 CLI.
  5. 支援 join 第二台 PostgreSQL
  6. 在 Jenkins 上執行 build script

Thread-1-3: nginx

  1. 專案原本用 openresty 在 nginx 寫程式 access MongoDB
  2. 我們認為這設計導致不容易管理資料庫由誰存取
  3. 因此規劃改寫 openresty 從直接存取資料庫, 改為存取 API 來存取資料.

Thread-2-1: data migration

在 Data Access Layer 改為面向 PostgreSQL 之後, 接下來需要處理怎麼從 MongoDB 轉移過來, 因此規劃了
  1. 把 MongoDB 資料轉出
  2. 建構 PostgreSQL 的 migration script, 包含建立 schema 的 DDL
  3. 提供 user import MongoDB data 的功能

Thread-2-2: licensing

原本的案子沒有 license 的功能, 因此也照公司其他產品的方式規劃了 license

Thread-3-1: documentation

慢慢功能都快補好了, 開始需要與 document team 溝通與準備需要的文件

Thread-3-2: unit test

過去缺乏 unit test, 因此大量地補上

成就與心得

  1. 像這樣分很多個 thread 做了非常多的事情, 一切只發生在大概五個月內, 而且我們成員就五個人, 且大多都還有其他在進行的專案.
  2. 通常一個案子在進行的時候, 很多人可能會想要把要做的事情都規範好, 希望能夠營造一個 "我都規畫好了, 你照做就沒問題"
  3. 但我們的作法則是: "目標就這些, 一起來看怎麼處理"
  4. 在執行過程中, 每個人都在貢獻自己能做的事情, 而且當遇到覺得有問題的地方, 提出來後大家就能一起討論做決定, 接著繼續分頭進行
  5. 由於能夠參與決定, 大家就更有 ownership, 就會提出非常多很好的意見
  6. 我自己就很開心能享受到架構與流程的改善, 而且完全是大家自發性的改變, 回想這一段時間, 很短, 但很充實愉快

後記

這個案子, 因為一些因素, 人員變動, 在我們做完之後暫時告一段落.
大家繼續各自去忙不同的案子.
後來公司找了外包團隊.
所以接下來我還會一次與公司突然開始加入的外包團隊, functional QA & performance QA 一起合作.
正在如火如荼, 再次經歷一段美好的團隊合作經驗.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

別名演算法 Alias Method

 題目 每個伺服器支援不同的 TPM (transaction per minute) 當 request 來的時候, 系統需要馬上根據 TPM 的能力隨機找到一個適合的 server. 雖然稱為 "隨機", 但還是需要有 TPM 作為權重. 解法 別名演算法...